- Jul 10 Tue 2012 10:33
2012系統櫥櫃新品發表
- Jul 05 Thu 2012 22:39
中國建築特殊的力學構件
中國古代建築最底下是臺基,用磚石砌成的平臺高於地面可以防潮。柱子底下有礎石,又稱為「柱珠」。一般民宅大多使用杉木,寺廟則有石雕龍柱。門口兩側有「抱鼓石」,可鞏固門框。牆上有木雕窗櫺。樑上有大樑、二樑或三樑疊起來,樑上的短柱子稱為「瓜筒」。屋簷下的小柱子稱為「吊筒」,都雕有花草,增添華麗。屋架上有斗拱,這是中國建築特有的力學構件,可將屋頂的重量逐層平均傳到柱子上。至於屋頂上鋪的瓦片,民宅與寺廟不同,寺廟常有彩瓷裝飾成龍、鳳的形狀。
- Jul 05 Thu 2012 22:36
匠師的守護神
木匠主要的工具有規、矩、準、繩、鋸、鉋、斧、鑿等八種。也就是圓規、曲齒或直角尺、測水平的水準儀、定直線的墨斗、斧頭、鋸子、鉋刀……等等。一般來說,木匠都會祭拜春秋時代的魯班。魯班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工匠,姓公輸,名班,春秋魯國人。曾創攻城雲梯,相傳他發明了許多木匠的工具。
木匠在測量尺寸時,必備一把「門公尺」,又稱「魯班尺」。尺上有刻八刻度:「財、病、離、義、官、劫、害、本」八字,製作門窗每逢「財、義、官、本」便是吉利的尺寸。
泥水匠則以鏝刀為主要工具,用來磨平地板及地面。瓦匠是專門鋪瓦做屋脊,職業守護神為荷葉仙師。「荷葉仙師」又稱「柯葉仙師」,是神格不明確的民間神祇,傳說他因為發明了砌牆的工具,所以是泥水工匠師的祖師爺。
石匠的工作也很重要,地基、柱礎是他們包辦的。他們要求非常精確的尺寸,使石縫不會有太大的空隙。石匠的拿手絕活就是雕刻寺廟的龍柱與石獅。他們的守護神是女媧氏,因為相傳女媧氏煉石補天。
油漆、彩畫師以各種寬窄不一的毛刷做工具。因為他們有如畫家一般,所以唐朝大畫家吳道子為他們的守護神。
- Jul 05 Thu 2012 20:07
中國南北方建築比較
南北兩方建築的差異性或相同的地方,歸納起來,可從四個方面做比較:
(一)平面佈局-北方四合院大多半散置,各棟之間大多用「遊廊」相接,南方四合院以封閉方式將廳堂、護室相接,屋頂亦相連。方位上南北均喜好「坐北朝南」。
(二)屋架結構-南北方均採木造結構兼用磚石。北方及中部大多使用青磚,福建、台灣一帶則用紅磚。北方屋架多用方形斷面樑,江南則喜用圓形的斷面樑。斗拱方面南方用皿斗,斗下則用斗底線。
(三)屋頂形式-北方居多「捲棚頂」、「懸山」、「硬山」。南方採用「硬山頂」、「懸山頂」。南方則用「硬山頂」、「懸山頂」。亭子及走廊使用「捲棚」;寺廟大殿多用「九脊歇山頂」。北方屋瓦厚,屋脊以瓦疊成;南方瓦較薄,屋脊則用砌灰泥作成,上面都可加裝飾品。
(四)臺基柱礎-南北方都是使用石條砌台基,以尺磚鋪地。南方多雨,所以柱礎較高,而北方的柱礎因雨量較少,只略略地突出地面而已。
除了這些差別之外,它們展現出來的美感都很一致,有長遠的影響力。例如剛柔並濟、陰陽相調的造型,曲線與直線的充分運用,符合大自然的和諧原則,常見建築都有頭、身、腳的段落區隔。親切合宜的尺度與精美玲瓏的外型如樑與柱之比例,樑柱與走廊的關係都以方便為依據。寺廟宮殿多用朱紅,民居祠堂則多用青、黑色。此外,空間大小、明暗具有虛實相間與收放對比的變化。例如廳堂、庭院、走廊、護室、廂房等空間,全有良好的組織關係和序位。
- Jul 05 Thu 2012 20:04
中國古蹟的類型
城郭-包含一座城的城門(隘門)、城牆…遺留下來的樣貌。
關塞-「關塞」主要是在說砲台的意思,從明鄭時到清末為防禦外患,多次在港口興建砲臺。鴉片戰爭以後的大多較大,或是請外國工程師來設計。如安平二鯤身砲台(億載金城)。
衙署-近代國家行政體系變遷快速,所以這類的古蹟少有保留下來的,就連台北市植物園裡面的「清代布政使司衙門」也是經過遷移重建的。
書院-中國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建築,對各地有很大的文教貢獻。台灣在清領時期書院林立,日據時期甚至有了宗教的功能,供奉至聖先師或文昌帝君的神位。
宅第-此類型保存較多,一般商家、農家都有格局各異的住宅。開拓台灣的先民有不少大型的宅第,如台中霧峰林宅。
園林-中國人居住文化的另一特色,自由變化與自然融合的情趣,可調劑合院式建築的嚴肅。著名的板橋林家花園即是典型的代表。
寺廟-台灣民間信仰種類很多,寺廟也不少。這是最普遍見於各村落城鎮的建築,大部分都有華麗、經特殊設計的裝飾。其中最具規模的有雲林北港朝天宮以及台南的大天后宮。此外政府建的文廟、武廟也相當多,對於社會教化的影響都非常大。
教堂-自從西班牙人、荷蘭人登陸這塊土地後,歐洲的宗教也跟著登陸。教堂是歐式建築最典型的例子。台灣最古老的教堂是西班牙傳教士建的屏東萬金天主教堂。
牌坊-能留下來的多是屬於石造的貞節孝子、記功性質的牌坊。台南、新竹、台北地區保留了數座,頗能引發思古幽情。
碑碣-「碑」、「碣」大多雕於石條上,也有些刻在巨大岩石上。大多用來記功,傳於後世。在台灣北、中部的早期步道上可見許多此類古蹟。
陵墓-清代官方規定,只有一定官品上的人才能造大墓。所以這些大墓所安葬的人都是具有相當地位的。這些墓中有石人、石獸的精美雕刻,兼有歷史、藝術之價值。如王得祿墓……等。